流金岁月追忆香港乐坛芳华绝代数十年。

这是我第一次用上了中文在这布落格写文章,如果你看不明,没关系,因为如果你不懂中文,我接下来所写的都与你扯不上任何关系,如果你是看香港戏,听广东歌长大的,这文章就献给你了。
这得从香港的歌曲的发展史说起。
其实在四五十年代,在香港流行的是华语歌,而且是上海的周漩等的歌,粤剧也很流行,这也是为什么我爸喜欢听粤剧的原因吧。可以这么说,一个人年青时听的歌,他将会一辈子都只喜欢听当时流行的歌曲。
到了六七十年代,香港经济起飞。流行歌曲开始变化,涌现了很多知名的歌手。电视连续剧主题曲,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。那时罗文,叶振棠,关正杰,汪明荃,张德兰,关菊英等等歌手,如日中天。但是,只要他们一开声,就会知道他们肯定唱过粤剧。为什么粤曲的特点如此鲜明呢?字正腔圆,字字肌珠。很多人不了解其真正的原因。
唯一的原因就是:唱粤曲在过去,一直以来,是没有麦克风的。在剧场,没有扩音设备,也就是没有音箱。演员的每个字要清清楚楚送到剧场每个角落,不允许贪污任何字。没有些声量,是做不到的。按这样的要求,估计当今很多天王级的歌星是不够资格。周杰伦如果在那个年代,只能是屈当听众了。听一听粤曲的唱腔,里头有许多口腔共鸣,其实那是巧妙的以口腔做音箱,将声量扩大。形成了其特有的声腔。当然,现在有了麦克风,一些读字的歌曲流行了。那跟真正的唱,差得太远。这也是时代变化...
音乐这种东西,本应该是放很多有自己个性的东西在里面,就像绑鞋带,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。但现在的唱片公司都是根据市场在做专辑。香港地方小,歌手又越来越多,唱片公司害怕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,都想做一些大众一听就能够接受、非常简单的东西。所以大家都觉得现在香港的音乐很闷,听来听去都是一样的。以前张学友、谭咏麟的专辑,能卖60万,香港那时大概有600万人口,可以占到10%。但现在能卖到6万的都很少,现在很多新人的专辑,能够卖到6000张公司就觉得非常不错了。这其实很可悲, 香港音乐越来越需要内地市场。研究内地人口味,翻唱《老鼠爱大米》、《披着羊皮的狼》...
这十年来,"广东歌"这个想当年红荡荡的头牌也渐渐被大陆跟台湾取代了,我问了几个朋友,问是否喜欢听广东歌,得来答案是他们都喜欢华语歌,但是也是的,现在的香港音乐,比起以前罗文,梅艳芳,谭咏麟,张国荣,张学友,刘德华,实在是差太远了,以前在我还是一个几岁小孩的时候,天天都听着邻居跟妈妈谈着关于这些天王巨星的新闻,他们的音乐,到了现在想找一些朋友回忆一下这些歌都难了...现在的所谓艺人,只需要章个好看的脸,搞好个形象,唱片公司就会把他们包装卖出去,他们能不能唱,能不能演,都不重要了...香港乐坛变化数十年,风风雨雨,谭张时代,四大天王,都已成为过去,有人问我,为什么喜欢刘德华,我说,"如果他也没了我以后都不听广东歌了"。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